曲靖市羅平縣土地整治(提質改造)項目現場,和風越過山崗,灑在壩子平坦的農田里,株株秧苗披著翠綠的外衣在田間歡快起舞。條條機耕道路穿梭在田間,一直延伸到遠處的村莊,道道排水溝與行行漿砌石田埂交織在一起,合奏出一曲鄉村振興之歌。
▲提質改造后種下旱稻的圭山片區
藍天白云下,一眼望去,是路相通、渠相連、旱能灌、澇能排的良田美景。誰能想到,18個月以前,這里還是一片貧瘠的坡地。
土地提質改造,即通過對原有的貧瘠土地進行改造,建成易于耕作、保產增收的良田,同時改善項目區灌溉與排水設施和交通條件,做到灌水有渠、排洪有溝、進田有路,降低農業生產成本,對增加農民收入、確保糧食安全、促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。
集團四公司承建的羅平縣土地整治(提質改造)項目分兩批實施。第一批包括阿崗鎮小崗德、捏恰、塘山子3個片區,建設規模約2600畝,涉及農戶800多家。第二批主要集中在羅雄街道圭山片區和大水井鄉小雞登片區,建設規模近1000畝,涉及農戶350多家。目前,兩批經過提質改造的土地均已投入耕種。
讓群眾有更寬的路
一年春做首,萬事行為先。2022年3月,春風剛染綠田埂上的野草時,四公司路橋分公司項目經理徐昌順便帶著9名管理人員來到羅平縣土地提質改造項目進行初步實地勘察。
▲提質改造后種下旱稻的阿崗片區
昔日的阿崗鎮塘山子,只見片片細長的坡地背山而下,支撐起遠處的山峰,歪歪扭扭的田埂橫亙在旱地間。“附近村民種植的零散農作物還未收割,設計溝渠根據現場實際滿足不了供水需求……”大家邊走邊看邊詳細記錄,進一步掌握現場情況。
阿崗土地提質改造項目要在2023年5月底前全部完成,確保當年6月能順利插秧。改造土地本身并不是一件難事,然而,一些村民對政策不理解,導致土地流轉工作進展較慢。
▲邊收割邊施工
“讓群眾有更寬的路!”路橋分公司黨支部書記、副經理金憲應對項目建設作出要求。項目管理人員與村干部挨家挨戶走訪,傾聽村民心聲,因地制宜制定施工計劃。一方面,用好現有道路、水源和田埂,盡量按各家責任地的劃分建設成塊水田。另一方面,積極宣傳旱改水相關政策,主動與村民聯絡,讓大伙兒在項目施工、質量監督、項目驗收各個環節中盡可能參與,并在收割季節竭盡所能幫助村民收割農作物。
▲邊收割邊施工
天剛蒙蒙亮,施工員明永勝及作業人員已帶著5臺裝載機出現在了作物地里,待村民將小麥割下來之后,裝載機便交替奔赴各家地里幫忙運輸。“唰——唰——唰——”鐮刀所及之處,小麥應聲而倒,裝載機隨后開過來,將堆放的麥子運輸到指定地點……
▲春耕插秧
這邊運輸麥子忙,那邊施工也沒閑著。在已收割完成的土地上,數臺挖掘機在坡地上進行清表作業。隨著機械長臂起起落落,雜草、荊棘被連根拔除,散發出泥土芬芳。裝載機駛過來,將挖出的泥土運往低洼的地面。量測、挖掘、運輸、攤鋪、平整,整個過程有條不紊。一望無際的土地上,人來人往,各司其職,你收麥來我放線,你碼埂來我修溝,你運土來我收方,好不熱鬧……最多的時候,480名工人齊上陣,28臺機械晝夜不休,在山谷里奏出希望之音。
▲春耕插秧
2022年5月,500畝試驗田投入使用,獲得了當地政府和群眾的廣泛認可,四公司也相繼承接了羅平縣羅雄街道、大水井鄉片區土地提質改造項目。
鑄好農物“生長之缸”
為確保糧食早日裝滿老百姓的“飯碗”,項目部堅持精細化管理,嚴把進度和質量,全力鑄好農物“生長之缸”。
▲放水耙田
在3個大片區土地提質改造施工過程中,項目部根據工程量、地形條件、水利資源等特點,精心編制施工計劃,確定了以網格施工為主、一人一格的管理模式,明確目標任務,細化責任分工,積極推進工程建設進度。
▲放水耙田
“水田就好比一個大水缸,必須要確保耕作層底部及田埂周邊密實才不會漏水。”項目技術負責人李南介紹。旱改水項目首先要確保土地的保水性,因此,“水缸缸壁”田埂和“缸底”水田本身的施工質量就成了重中之重。
▲推土機、挖機施工
其中,阿崗3個片區和羅雄街道圭山片區土地提質改造項目因地質條件復雜,傳統的土埂無法保水,需要把原有的土埂挖除,改成漿砌片石田坎和C20混凝土田梗,僅阿崗項目開挖長度就高達13萬米,施工區域較廣,且田埂為線型結構,結構尺寸較小。
▲滑模攤鋪機施工后田埂成型
為確保田埂質量內優外美,同時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節約成本,項目部成立了QC小組,通過研究,采用滑模攤鋪機進行田埂混凝土施工,既確保了結構一次性成型,又優化了施工工序,加快了施工進度。“提高滑模攤鋪機施工田埂混凝土一次性成型合格率”技術也獲得了云南省市政工程協會2022年度云南省市政工程建設優秀質量管理小組一等獎、中國市政工程協會2023年度全國市政工程建設優秀質量管理小組優秀獎。
▲捏恰片區完工后
此外,項目部嚴把細節,用鋤頭對田埂周邊土體進行夯錘,用專用無線振搗棒對混凝土進行振搗,充分保證田埂的密實度,填土后采用壓路機反復多次對犁底層進行碾壓,碾壓平整后又進行灌水試驗,并通過水田灌滿水觀察溶洞(旋渦)情況,若出現溶洞的水田則放水后重新填土再碾壓,直到溶洞消失,保證水田質量。
從“靠天吃飯”變成“靠己吃飯”
▲提質改造后種下水稻的小雞登片區
“以前我們這片土地都是紅壤土坡地,肥力不足,種下的莊稼長勢不好,產量也不高,都是靠天吃飯。”談及土地改造,小雞登村委會主任許愛平高興地說道:“一年半以前土地被政府流轉并進行提質改造后,我們老百姓領到了相應的補償款。等政府試驗三年確保種植稻子能保產增收后,便又交還給我們繼續種植稻子。施工過程中,我們當地的村民也參與干活領到不少工資,可謂一舉三得,真正實現了‘靠己吃飯’!”
▲提質改造后種下旱稻的圭山片區
2023年,阿崗鎮經過提質改造且種下水稻的土地年產量每畝最高達600公斤,小雞登片區實現了年產量每畝最高達500公斤。為增加產量,今年,圭山片區嘗試種下旱稻,旱稻根系發達、長勢旺盛,秧苗分支較多,同一棵秧苗可分長出多株小秧苗,長成后穗大粒多、顆粒飽滿……在稻子培育過程中,為噴灑均勻且節約人力成本,有關部門引進了無人機進行施肥和農藥噴灑,讓每一株秧苗都得到精心呵護,為后期的豐收打下良好基礎。
▲提質改造后種下水稻的小雞登片區
“往年種包谷,收成不好,也不值錢,還要花幾千元買米吃。如今,田埂扎實了,田邊的道路寬了,稻子也種上了,等土地流轉過后再還給我們,種一季的稻子一家子吃兩年都吃不完!”小雞登村一位村民在田埂上看著綠油油的稻田滿懷期翼地說道。一陣風吹來,稻浪層層疊疊,芬芳了整個田野……
【記者:王瓏潤 徐昌順 責任編輯:蘇粲 朱國亮】